top of page

​文:

文革结束之后,中国解除了与世界完全隔绝的状况,普通中国人重新开始有了国际交往的可能性。无论是长期的定居海外,还是短暂的跨国旅行、游学,国人重新建立了全球连接,回到了“开眼看世界”的局面,并且在跨国的交往中不断地锚定和塑造着自己的地理坐标。


较为显著的,其一是自费出国留学的兴起,1981年托福考试在中国开始举办,700多人参加考试,到时局动荡的80年代的最后一年,这一数字突涨为4万人。早期出国的留学生们,起到了向国内传递新信息、新观念和激发新思维的作用。艺术领域也是同样的情况,「北京抽象」展览中的部分艺术家,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内政策条件下,远赴重洋来到国外。在西方的艺术教育中,他们接触到和当时国内的主流艺术完全不同的观念,艺术家不仅看到了自己在国内印刷物上早已熟知的大师原作,同时也接触到了最新的艺术实践,非常完整地补充了现代到当代的艺术知识。


其二是,在国内的西方外交人员、记者和留学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是艺术爱好者和研究者,他们非常敏锐地关注了中国的正在萌芽的新艺术,并且以收藏、在家中或者大使馆等地举办展览、写作报道的形式对于年轻艺术家们进行了支持。


其三,随着跨越国界的当代艺术系统在西方逐渐确立,国内艺术家开始不断参与到各种全球性的美术馆展览、双年展和博览会中。比如“大地魔术师” (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1989) 等展览不断扩展着西方展览体系中的非西方基因,西方主流艺术界开始不断展开对于非西方当代艺术家的关注。又如在1993年和1997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面孔,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实践开始以整体性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国际视野中。此时,游学海外的艺术家和留在本土的艺术家之间不同的处境开始有所彰显,但又时长在各种关于“中国”的国际展事中相逢。


本文将以「编年史」的形式,重访「北京抽象」艺术家在这一特殊时代潮流中的踪迹,时间范围从1970年代末期到2000年。



1977-1979


1977年8月,邓小平在主持科学和教育座谈会时指出:“接受华裔学者回国是我们发展科学技术的一项具体措施,派人出国留学也是一项具体措施。”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说道:“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



1978年6月23日,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在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提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 “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而且,派出留学生“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教育部于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同时作出了3000人派遣计划。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学生到达了仍有浓浓圣诞节氛围的美国


1978年,“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3月10日—4月10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教育部于1979年在全国11家高校建立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负责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行前外语培训和思想教育工作。自此,中国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领域最多、范围最广的出国留学热潮。


1979年1月29日-2月5日,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应美国总统吉米·卡特邀请,对美国进行访问。中美关系一片大好。同时,随着外事人员和外国来华留学生的增加,生活在北京的画家和国外的年轻人和艺术爱好者有了更多的交往。


科恩夫人(Joan Lebold Cohen) 采访李可染


帘布遮盖的袁运生机场壁画

摄影 尺寸可变 1979,科恩夫人 摄影



1980-1984


1980年,“星星画会”成员与来华展览的法国画家埃吕温合影。左起:马德升、曲磊磊、埃吕温、毛栗子、埃吕温夫人、严力、薄云、王克平、黄锐。©星星画会


1981年,托福考试正式开在中国举办。


在1981年的12月11日,732名中国学生紧张地走进了托福考场。©CGTN


1982年,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带领团队,携30箱艺术作品首次来到中国,造访安徽泾县的手工造纸作坊。同年,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到访中国。


安迪沃霍尔在天安门广场, 1982, by Christopher Makos.


1982年,「北京抽象」艺术家袁佐赴美留学,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学习艺术。


1983年,在纽约学习的袁佐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对自费留学的限制;随后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自那以后,留学人数迅速增长。



1985-1988


1985年,劳森伯格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了47件集合了油彩、布料、照片、报纸、动物标本等混合拼贴作品。“劳生柏国际巡回展”展览在3周多的时间里,吸引来了超过30万人次的观众。



1985年5月,马可鲁、张伟、朱金石、王鲁炎等人在美国记者何模乐位于外交公寓的家中举办“七人画展”。


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参观“七人画展”

图中作品为马可鲁的抽象创作。


北京师范大学瑞士留学生和校领导、同学合影 

©瑞士驻华大使馆


1986年,荷兰人戴汉志(Hansvan Dijk)来到中国,开始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档案库。


1987年,雕塑家梁好赴美留学,就读于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雕塑系。



梁好在Joy Emory 画廊展览,1988年


1988年,朋友的女儿为梁好制作生日蛋糕


梁好和同学参加密西根雪雕比赛获第一名,1988年


梁好,《灰烬知道曾经建造过》1988


梁好作品《路》1988


梁好作品《核》1989


1988年,袁佐从美国波士顿麻省艺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


袁佐大地装置艺术《第二自然》,1987年



袁佐在美国波士顿,拍摄于1987年


1988年,袁佐研究生毕业展之前



1988年初,马可鲁远赴德国与斯堪的纳维亚,同年,他的抽象水墨作品参加了中国、美国艺术家联展“北京-纽约 纸上作品展”,1988年底,他辗转欧洲后到达纽约。此后他获得位于缅因州的斯古海根绘画与雕塑学校奖学金进入该校学习。



黑人画家贾克伯·劳伦斯来访斯古海根学校的工作室,1989



1989


1989年全国的托福考生达到4万多人。


1989年1月,张颂仁在香港策划了《星星十年》,展览几乎囊括了所有星星画会成员,回顾星星画会自1979年之后的发展。


星星十年在香港,左起王克平,曲磊磊,毛栗子,马德升


1989年,马可鲁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艺术系工作室项目。


马可鲁在作品前(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工作室),1990


纽约州立大学帝国学院马可鲁工作室,1990


1989年,毛栗子受美国HEFNER画廊邀请访美并举办首次个人展览。


1989年毛栗子纽约个展

 

1989年,谭平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DAAD),开始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


谭平在柏林,1989


谭平,拍摄于1989年柏林


1989年,马树青赴德国留学,就读于慕尼黑美术学院自由绘画专业。


马树青1989于慕尼黑学生宿舍


马树青,1989于慕尼黑美术学院工作室


1989年慕尼黑,马树青与慕尼黑美院班级助教和同学一起参观画廊


《瞭望塔》装置、现成品,袁佐作于1989年



1990


1990年,毛栗子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赴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访问,同年任该院客座教授。


毛栗子在巴黎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时所画作品

《墙》复合材料,120x160x6cm,1991


毛栗子在巴黎美术学院任客座教授时所画作品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展获第一名

《地洞》复合材料,120x160cm,1991


二十年后,和当年聘请毛栗子的巴黎美院院长米修先生在个展上


1990年,孟禄丁开始就读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美术学院。


1990年孟禄丁在德国卡尔斯鲁厄


1990年孟禄丁在德国科隆厄


1990年,李迪开始留学德国,在布伦瑞克美术学院就读。


刚到德国的李迪,拍摄于1990年慕尼黑


李迪,拍摄于1990年德国布伦瑞克


李迪在德国汉堡,1990


1990年,冯良鸿赴美国纽约,游学并建立工作室,继续艺术创作。


1990年,白京生携家人赴美国,和先生马可鲁一起生活在纽约。


1990年毛栗子巴黎个展


1990年 北京街头的标识



1991-2000


1991年7月25日,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开馆

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董事长刘迅致词,(图片来自网络)


1991年,时任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刘迅,和日本微笑堂开办了一家中日合资的企业,“北京国际艺苑有限公司”,在灯市西口盖了一座国际艺苑皇冠假日饭店,同时下设“北京国际艺苑美术基金会”,开启了大量的跨国艺术交流与合作。


毛栗子参加北京国际艺苑展览作品《墙》复合材料,92x73cm,1990




毛栗子参加北京国际艺苑展览作品《无题》1988


毛栗子参加北京国际艺苑展览作品《门-五好家庭》


1991年,刘刚参加法国秋季沙龙展。


刘刚《同一个方向》油画色、亚麻布、铜,80x100cm,1991


冯良鸿,拍摄于1991年纽约曼哈顿


1991年毛栗子巴黎个展


1992年李迪在德国


马树青,拍摄于德国慕尼黑,1992


马可鲁,拍摄于1992年家中工作室


马可鲁,拍摄于1993年


冯良鸿在工作室中用铅丝确定线的走向,1993


谭平在德国期间的作品装置作品《时间》,1993


谭平与妻子滕菲于柏林联展现场,1993


1993年1月19日,“中国前卫艺术展”在柏林世界文化宫(HKW)开幕,这是欧洲范围内首次大型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之后在欧洲各国巡回展出。 之后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邀请了大量中国艺术家参展。


中国艺术家在威尼斯


马树青1993于慕尼黑Klaus Lea 画廊个展

与画廊老板KLAUS LEA


马树青1993于慕尼黑Klaus Lea 画廊个展

与美院教授Erndt Strom恩斯特.斯特罗姆(德国蛇形画派代表画家)


1994年孟禄丁在美国西海岸


孟禄1995年在温哥华


李迪在德国,拍摄于德国布伦瑞克,1994年


李迪和德国老师艺术家瓦尔特·丹在布伦瑞克美术学院,1995


1995年,李迪在德国工作室创作


李迪在德国堪布尼茨布展中间和艺术家讨论,1995


李迪在德国杜塞尔多夫Ulla Sommers Galerie画廊,1995


冯良鸿在展览作品前留影于1995年纽约布鲁克林


1995年,乌里希克(Uli Sigg)出任瑞士驻华大使,

此后他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最热情洋溢的西方推广者之一


1995年梁好在纽约


梁好,拍摄于1996年


李迪在画室,拍摄于1996年德国布伦瑞克


冯良鸿在纽约工作现场,1996


冯良鸿个展“超越书法与涂鸦”1997年纽约SoHo


马可鲁与庄喆、张建军三人展《基本元素》温哥华精艺轩画廊展览现场,1997


1995年孟禄丁在美国波特兰展览报道


1997年孟禄丁在美国东海岸


1997年,刘刚应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未来、现在、过去”。


1997年,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未来-现在-过去”主题海报


刘刚作品《看见的某日》油画色、铜、铁、亚麻布,145x122cm,1993


林菁,1997年拍摄于布魯塞爾


林菁的作品《自由》综合材料,蜡羽毛,1996


林菁的作品《自由》综合材料,蜡羽毛,1996


林菁的作品《自由》综合材料,蜡羽毛,1996


林菁的作品《行李》大理石,石膏,1997


李迪在德国不来梅Galerie Delank画廊,1998


李迪在德国布伦瑞克,1998


1998年,毛栗子作品“徘徊”入选古根海姆博物馆之中国艺术五千年展


毛栗子作品《徘徊》纸板油画,80x80cm,1980


1999年,戴汉志和傅朗克等共同在北京南郊创立了艺术文件仓库(CAAW)。


2000年,林菁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

去碑营计划

上世纪末:留学与跨国交往史

Stèles写作

bottom of page